当前的位置:首页 > 思想视点 > 河南国企撑起中原经济区建设脊梁
思想视点
河南国企撑起中原经济区建设脊梁
作者:管理员    文章来源:人民网河南频道   时间:2012/10/30 9:21:54 郑州营销策划

河南煤化打造亚洲最大聚甲醛基地

2011年,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804.98亿元、实现利税162.94亿元,分别约占河南省管工业企业的40%和60%。河南煤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陈祥恩说:“大型国企应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挥支柱作用。国有企业作为共和国长子,有义务、有责任积极参与中原经济区建设,也有实力和能力引领中原经济区的发展。”

9月24日,河南再获1932亿元“大单”,与华电集团、神华集团、中建集团等7家中央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涉及72项合作项目,助力中原经济区建设。截至“十一五”末,河南地方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0003.9亿元,比“十五”末增长96.9%;净资产2832.7亿元,比“十五”末增长86.3%。

中原崛起,蓄势勃发。河南国企,扛鼎中原。

不断改革,河南国企活力无限

十年探索,改制重组,从脱困破产到结构优化。实施股份制改革,推进整体上市,优化布局结构,加大调整重组……他们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力量。

国企改革,牵一发动全身。洛阳,作为国家“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长期以来,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新千年前后,由于工艺落后、效率低下、包袱过重等因素制约,国企曾一度是亏损的代名词。洛轴的一位工人谈到,最困难的时候,工人长期拿每月300多元的工资,一拖、洛轴、洛矿……诸多国有企业的工人,都有过“斯文扫地”的日子。

当老工业基地的“光环”逐渐褪去,中原国企如何崛起?改革,势在必行。2004年至2005年,洛阳集中完成了203户中小企业改革,随后在“十一五”期间,以国有大型企业产权改革为重心,推动国有大型企业结构调整。如今,洛阳老国企已步入螺旋式上升轨道,蜕变新生。

“企业的战略重组,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集约发展水平,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现代产业体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河南省国资委党委书记申振君说。

国企改革之难,难在包袱重、债务多。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减负”让国企轻松起飞。把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国有企业通过政策性关闭破产,退出市场;让一批国有中小企业通过改组、联合、兼并、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放开搞活。

2008年,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在原永煤集团等5家国有企业的基础上,经过战略重组成功度过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寒冬”,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国有企业的现代化发展之路。重组之初就实现企业资产、产值双双突破1000亿,利税突破100亿;员工无一人下岗,新增就业岗位近2万个;进入中国企业综合竞争力500强前8位,入选世界著名品牌500强。

中建七局立足中原,辐射全国,出色完成了一项项城市精品建筑。从项目法施工到法人管项目,从劳动密集到管理密集,从多元经营到主辅分离,从价格竞争到全面品质竞争,在一次次产业变革中超越自我,引领业界风潮。2007年到2011年,其合同额、营业额和利润总额,分别增长了3.5倍、1.9倍和4.9倍。

河南国企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有序推进国控公司、中油气、郑州粮批等一批企业的董事会规范工作,国有大中型企业纷纷“改名换姓”——“××公司”被“××集团公司”而代替,与之相伴,企业领导班子中出现了“总经理”、“董事长”等新职务……国有企业的综合实力、影响力、控制力大大增强。

据统计,2008年以来,河南国有企业实施重点重组项目365项,合同引进资金1553亿元,盘活资产173亿元,新建重大项目170项,安置就业20.5万人。2011年河南进入中国500强的国有企业达到11户,在河南超百亿元企业、河南百强重点工业企业中,国企几乎占“半壁江山”。

科技创新,河南国企后劲十足

十年发展,自主创新,从“河南制造”到“河南创造”。勇于探索,重荷前行,硕果累累……他们为中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正如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指出的,科技创新是动力,科技创新是活力,科技创新是民生,科技创新是未来。科技创新,决定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成效。

钢铁制造,悦动着“河南制造”。一批代表当今钢铁业先进水平的产品,在安钢实现井喷式爆发:跨过极少数企业技术垄断的门槛,成功跻身“硅钢生产俱乐部”;成为国内少数几家掌握不锈钢轧制工艺的企业之一……

地铁建设,闪动着“河南制造“。中铁装备自主研发的盾构设备,在全国地铁建设中全面运用。目前,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河南建成并投入使用,肩负着盾构产业化的技术创新使命,将为国家乃至世界盾构及掘进技术产业发展做出新贡献。

电气创新,流动着“河南制造”。许继集团依靠自主创新,在特高压交直流输电领域创造了6个“世界第一”,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有10项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

航天探索,耀动着“河南制造”。2012年06月18日下午,是值得所有河南人骄傲的日子!茫茫太空中,神九与天宫一号成功实现交会对接,从而成就了从神一到神九,6成电连接器出自河南郑州的佳话。

科技创新促发展。走进郑煤集团的总调度室,通过瓦斯导航系统,集团下属的14座骨干矿井井下各种气体动态信息一目了然,矿井有了监控瓦斯的“千里眼”。“十一五”期间,集团完成科研成果379项,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306亿,资产总额达320亿,职工年人均收入较2010年涨23.87%,实现安全生产零死亡。

据统计,2011年河南省管企业投入研发经费88.4亿元,围绕煤炭深加工、化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核心或共性技术,完成科研和新产品项目800多项;今年上半年,全省国有企业累计营业总收入7136.9亿元,同比增长9.3%,为“河南制造”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开阔了道路。

自主创新成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抢占发展制高点,掌握发展的主导权,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实现科学发展的核心、关键环节。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在自主创新上发挥了主力军和排头兵作用。

做实做强,河南国企铸就脊梁

十年跨越,中原崛起,从一枝独秀到百花争艳。折战沙场,怀揣梦想,扬帆远航,重塑国企脊梁。

如今中原大地,国企活跃在经济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在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进程中,以连年增收的优异成绩兑现着“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的庄严承诺,成为中国粮食稳定发展探索之路的一个范本。

信阳某粮食加工企业采购经理崔俊说:“我们公司是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的会员,去年交易了十多万吨稻谷!这样的交易平台,既安全又方便,省了不少力!”,他所说的会员企业,目前在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已有3000多家。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副总经理肖永成说:“98年,我们率先实验将国家政策性粮食通过批发市场向社会投放,消除了少数企业低价垄断收购政策性粮食、高价甩卖的弊端,使得国家对粮食价格的调控政策有效落实。”

“郑州价格”被誉为我国粮食价格的晴雨表。作为我国第一家规范化、全国性的粮食批发市场,郑州粮批创下多个中国第一:第一部规范化的粮食现货交易规则;第一部商品期货交易规则;第一个粮食现货网络交易规则。

日前,郑州市政府与河南联通签约共建“智慧郑州”。未来,郑州城市信息化和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将提高到新的水平;河南移动持续实施机场、铁路、隧道等热点和难点区域的网络覆盖,实现网络从优秀向卓越的发展。国企,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中原崛起,交通先行。十年来,河南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枢纽地位在全国发展大局中越发凸显。随着,郑武高铁的开通运行,河南“10+1”快速通道项目暨滑县至大广高速快速通道建成通车。国企,缩短了中原城市群通往外界的距离。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增强郑州等大型机场的区域性枢纽功能。中国民航局首次把郑州机场确定为全国八大区域性枢纽之一;河南航投与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中国南方航空河南航空有限公司……国企,打通了中原经济区建设通往世界的平台。

披阅风雨,卓然而立。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潮滚滚而来,央企纷纷“抢滩中原”,国企乘着新时代的东风,阔步前行扛鼎中原。

今年,省政府与国务院国资委签订《关于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合作备忘录》,推动中央在豫企业与河南地方企业优势互补做优做强等方面开展战略合作;9月,河南与中央企业签订72项合作项目,再获1932亿元“大单”!截至2011年底,中央驻豫各类企业657户,资产规模超过7300亿元。

实践证明,国有企业始终是国家和人民群众可以信赖、值得依靠的中坚力量。如今,河南国有企业的规模、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脊梁”和“基石”的作用。

未来,河南国企将紧紧围绕“三化”协调发展、“两个不牺牲”的庄严承诺: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发挥引领作用、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发挥支撑作用、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示范作用、在“两个不牺牲”中发挥表率作用。

中流砥柱,国企助推中原经济腾飞;阔步前行,国企挺立中原崛起潮头。新机遇,新跨越,河南国企,撑起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脊梁!